【短片分享:PTO Championship 中那些職業選手都會犯的錯誤!】
這個Youtuber,談論了為何前陣子PTO賽事裡,會有這麼多職業選手DNF,不管是抽筋啦、爆掉啦、傷退啦等等。
我覺得他看得蠻細的,讓我想分享出來一下。
摘要他所提到的幾個小細節:
1. 賽事單車是關鍵,尤其賽道本身就是單調無變化,完全沒爬坡、轉彎,故選手完全沒有放鬆的機會。故選手在車上就是盡力去push, push, push,不只肌肉壓力大,能量消耗更快,但補給有沒有跟上?甚至他也發現,有些選手連水都可能補不夠,或根本抓不到補給站的水壺(試想~時速48km/h時,還要抓水壺,可想像這難度會多高?)
2. 我自己則在網路上有看到3個職業選手的單車數據,落在330w-360w之間,功率體重比都是5.0以上,基本上應該都是IF 0.9左右打到底了。
3. 加上我蠻認同這為YT所提到的,高獎金賽事,今年比賽又少,許多選手的心理壓力已經夠高了,又得在單車上給予肌肉單調且長達是1h40m 80km單車的負荷時間,若你的補給又沒跟上所消耗的部份,換來就是肌肉過度使用而抽筋或傷退。 尤其抽筋,就是人體避免你過度使用肌肉的一種保護機制!
4. 7:22處,這YT剪了一段是Matt Hanson的專訪,Matt Hanson在談他有發現許多ITU選手經過補給站不停也不補給(包括跑步)的狀況,讓他很驚訝。也是再次應證這YT的推測,補給沒跟上你的能量消耗!
5. 但這邊,我想再回去談時間5:00左右處,有提到一個點是ITU選手特性是偏向快速糖解(Glycoltic),肝醣轉化為能量效率高,而長距離選手是脂肪運用效率好,走節省醣原 (glycogen sparing)。這點我倒是覺得是個比較特別觀點,但很多選手是不分距離的啊,例如你怎麼定位Alistair Brownlee? Javier Gomez? 他們從最短的super league triathlon一路比到IRONMAN。而且就算專攻ITU的選手,也不代表他們不做超長的耐力訓練Long Ride, Long Run,提高他們的脂肪運用效率,而長距離選手Lionel Sanders,今年又搞了一堆短衝刺,所以我想這樣的二分法過於簡化了,但想法挺獨特的。我相信,不同的比賽距離,會產生不同的訓練模式,也間接產生了不同的生理特性,這點沒問題,但還是得考慮個別差異才行。例如冠軍Gustav Iden,他其實是短距離選手啊!
不過啊,分享這個是想表達,比賽真的有與多眉眉角角,即使是到了世界頂端的那群人,偶爾也是會犯下些錯誤的,而我們有幸能從中學習,提醒自己別犯一樣的過錯!
如果你錯過PTO,或我先前的討論,我有備份在個人部落格裡,請由此去囉:https://jstriwork.blogspot.com/2020/12/2020-pto-championship20m.html
https://youtu.be/YYjuGDkPon4